課程計劃
《民主基礎》民主基礎教材推廣經驗與心得:林育雅老師(中正國小)
「 準時上學、按時交作業、打掃認真、遵守校規.......是學生應該盡到的責任。」這些字句幾乎是國小基礎教育中,視為理所當然的生活日常。但是,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一位經常遲到、缺交功課、未帶文具而經常被老師提醒、責罰其缺乏責任感的學生,其家長怒氣沖沖向老師質問:連大人都無法做到完全負責任、又怎能要求一位國小學童懂得負責任呢?教師聽罷,一時語塞,無言以對……。
這般似是而非的言論,正一次次為難著堅守禮義廉恥、敦厚仁義防線的基層教師們。誠然過去的傳統價值觀現代人未必需概括全收,然而今日社會價值的中心想法又立基於何處?九年、十二年教改都說公民法治教育已融入各課程中,但切割零碎的公民課程分布各領域且不相連貫,令天天面對實戰考驗的教師們還是忐忑茫然。
《民主基礎》往下扎根 成就社會之本:陳妍秀老師(蓬萊國小)
社會的最小份子是「公民」,但並非年滿二十歲的人民便可稱為稱職公民,一位稱職的公民並非一夕長成,透過教育系統讓民主基礎概念向下扎根,相信幼苗茁壯成長後便能是社會的根本。
由台北律師公會翻譯出版的這一套《民主基礎系列叢書》,從兒童版繪本故事到少年版的學生手冊,一直與普通的書冊存在於筆者服務學校的圖書館中,學校師生也當成一般共讀繪本來使用;或許是缺乏引門人,故遲遲未能領略其中的奧義,沒能好好發揮奠定民主基礎的效用,讓筆者頗為介懷。
直至筆者重回研究所上課,經由曾慧佳教授的再三推薦,促使筆者決定深入研究,開發其在教學上的創新價值,因此使用其中的《正義》單元,將生活情境融入,進行一系列的課程。筆者觀察課前與課後自身與學生的回饋,發現:與《民主基礎系列叢書》真是相見恨晚,如若當初有引門人分享及概說這套書對學生的學習成效;如若當初有「教材分享包」,可以讓初用者快速上手,相信不會有相見恨晚的機會發生了。
在此,筆者概略分享《正義》單元的上課心得:
法治教育千里之行,始於希望 —民主基礎系列叢書推廣心得—
法治教育千里之行,始於希望
—民主基礎系列叢書推廣心得—
文:黃雅玲
師:「如果你現在一人在荒島,請問你還要學法治教育嗎?」
學生異口同聲:「當然不用!」
師:「對,人在荒島,應該要學如何徒手抓魚,才更重要吧!」
學生議論紛紛地笑了!
師:「不過,很抱歉!各位並不是在荒島,請轉頭看看你的前後左右,正因為我們人跟人的距離這麼近,才更要學法治教育,學習如何跟其他人相處。還有,學法治教育,也應該比你去學抓魚,輕鬆吧!」
民主基礎融入國小人權教育使用說明
民主基礎系列叢書少年版融入國小人權教育教學使用說明
一、 實施方式
教學者可以從民主基礎系列叢書四個主題(權威、隱私、責任、正義),找出與各學習領域課程目標及主題軸內涵彼此可以相通、融合的概念,作為民主基礎系列叢書融入其他學習領域的適當元素。其教學之步驟略為:
(1)擷取學習領域相關能力指標與民主基礎系列叢書四個主題內容(權威、隱私、責任、正義)加以對應:先列出學習領域之能力指標,再找出可結合者。
(2)發展整合性學習目標:從民主基礎系列叢書與學習領域能力指標所抽衍出來之相關概念性知識,再結合主要概念性知識,發展成整合性學習目標。
以下僅就各學習領域融入民主基礎系列叢書四個主題之可能樣貌略述如下:
長安國中「未來公民領袖就是我~公民行動方案營」活動紀錄
7月4日、5日、8日三天,長安國中與本會合作辦理「未來公民領袖就是我~公民行動方案營」,招收七至九年級學生參加,報名學生幾乎都來自不同學校,共17位同學。
第一天帶領學生參觀非營利組織及法院,同學們在聽過卓慧怡小姐(超越基金會)及吳政哲先生(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介紹他們所屬基金會關注的問題及採取的策略,以及參觀法院、旁聽審判之後,對非營利組織及公共議題開始有初步的概念及想像。第二天及第三天的課程,在河堤國小蕭玉芬老師的帶領下,同學們進行了公民行動方案四大步驟的實作練習。